認識戴奧辛

戴奧辛是什麼?

  俗稱之戴奧辛(Dioxins ,PCDD/Fs)是一個或兩個氧原子聯結一對苯環類化合物之統稱(約210種),包括75種多氯二聯苯戴奧辛(Polychlorinated dibenzo-p-dioxins,簡稱PCDDs)及135種多氯二聯苯呋喃(Polychlorinated dibenzofurans,簡稱PCDFs)。戴奧辛/呋喃(PCDD/Fs)之化學結構如圖1所示,只有17種具2,3,7,8鍵結的同源物才具有顯著的毒性,其中又以2,3,7,8-TCDD毒性最強,已被世界衛生組織(WHO)歸類為『人類已知致癌物』。

戴奧辛為什麼容易累積在食物鏈中?

  戴奧辛/呋喃(PCDD/Fs)是非常穩定的化合物,具親脂性,極難溶於水。低氯 (三氯以下)之戴奧辛/呋喃(PCDD/Fs)揮發性較高,但揮發性亦隨鍵結的氯數增加而降低。由於戴奧辛/呋喃(PCDD/Fs)具有高親脂性及抗代謝之性質,其在中年人體內半衰期約為7~8年。由於這些物質具持久性,進入生物體後即積存於脂肪當中,因而在食物鏈中會有生物累積及生物擴大之效應。此外,與泥土或其他顆粒物質之間也容易形成強鍵,一旦造成污染,極不容易清除。此外,與泥土或其他顆粒物質之間也容易形成強鍵,一旦造成污染,極不容易清除。

戴奧辛自何處來?戴奧辛主要為人類活動產生的!!

   戴奧辛主要經由燃燒產生,所以來源廣泛;大氣中的戴奧辛/呋喃(PCDD/Fs)之來源主要為人類活動而產生,包括發電或製造能源、金屬冶煉與化學製造、其他高溫排放源、廢棄物焚化。簡述如下:

特定工業製程的燃燒:

  1. 金屬冶煉、燃煤或燃油發電廠、能源工業等高溫製程。
  2. 廢棄物焚化、火葬場等含氯有機物之燃燒排放。

工業原料製程副產物:

  1. 含氯酚類化合物製造。
  2. 紙漿加氯消毒漂白過程。
  3. 農藥、工業及家庭用清潔劑製造。

移動性污染源:

  1. 汽、柴油交通工具廢氣。

露天燃燒行為:

  1. 露天燃燒垃圾、廢五金、廢電纜、農廢、香菸、鞭炮等。

自然界生成:

  1. 火山爆發、森林火災。

您一天吃進多少戴奧辛?

戴奧辛/呋喃(PCDD/Fs)進入生態食物鏈與人類飲食之兩個主要路徑為:

空氣 植物 動物及水

環境污染(空氣及土壤)
植物(沾附或部分吸收,少量)
草食或腐植性昆蟲、草食動物(開始累積)
鳥禽類、肉食動物(生物體內累積)
人類(食物鏈末端,依飲食習慣及飲食量累積)

底泥

環境污染(河川及海洋)
水中及海洋植物(沾附或部分吸收,少量)及底泥沉積(吸附於微粒,沉降至底泥)
水中及海洋草食或腐植性甲殼類、昆蟲、草食魚類及蝦(小魚、小蝦…等生物,開始累積)
水中及海中大型生物(大魚、魷魚、大型蝦、蟹…等生物,體內累積)
人類(食物鏈末端,依飲食習慣及飲食量累積)

  雖然這兩個路徑被視為正常情況下主要貢獻至食物之途徑,其他之情況也可能相當重要,例如受污染之動物飼料事件導致在美國家禽肉類、德國牛奶與比利時牛奶製品之高戴奧辛/呋喃(PCDD/Fs)含量。近來國際上許多組織針對戴奧辛/呋喃(PCDD/Fs)最敏感不良健康效應做評估,訂定可容許攝取量(tolerable intakes)或指引值(guidance values),例如:WHO在1998訂定每日容許攝取量TDI (tolerable daily intake)為1-4 pg WHO-TEQ/kg bw/day。世界各國之研究皆指出食物為人體內戴奧辛/呋喃(PCDD/Fs)之主要來源,其比例約為90%~98%,表2列出幾個國家其不同食物種類所佔人體戴奧辛/呋喃(PCDD/Fs)攝入量之比例,其中脂肪與油脂類(3%–11%)和蛋類(4%–5%)之戴奧辛/呋喃(PCDD/Fs)貢獻量相對較少,應與其在總攝入食物所佔比例有關。至於蔬菜產品之戴奧辛/呋喃(PCDD/Fs)貢獻量,若以戴奧辛/呋喃(PCDD/Fs)在這些產品之含量而言,則比預期的佔了較多之比例(24%–31%)。其原因主要為蔬菜類、榖類、水果類佔了攝入食物量之40%–50%。其他食物種類之戴奧辛/呋喃(PCDD/Fs)貢獻比例分別為乳製品為21%–35%、肉類為15%–32%、魚類為6%–19%。從表2亦可以看出每個國家飲食習慣對不同食物種類戴奧辛/呋喃(PCDD/Fs)貢獻比例所造成之影響。例如在法國,肉類與魚類就有較大的貢獻量,荷蘭為乳製品,英國則為魚類和乳製品。

戴奧辛對人體健康有什麼影響?

  戴奧辛/呋喃(PCDD/Fs)為已知毒性最強化合物之一,其中又以被稱為「世紀之毒」之2,3,7,8-TCDD毒性最強,國際癌症研究局已將其歸類為第一類之「已知人類致癌物」。戴奧辛/呋喃(PCDD/Fs)對人體健康之影響包括以下四個方面:

  1. 致癌毒性:流行病學之調查顯示戴奧辛/呋喃(PCDD/Fs)暴露與軟組織腫瘤以及惡性淋巴腫瘤之發生有關。
  2. 皮膚毒性:人體意外暴露於戴奧辛/呋喃(PCDD/Fs),若血液中戴奧辛/ 呋喃(PCDD/Fs)含量高於160pgTEQ/glipid以上,約一至三週之間會有氯痤瘡出現。氯痤瘡主要發生在臉上,尤其是眼睛周圍、鼻子兩側、耳前、胸部及上背等部位。民國68年,台灣台中、彰化一帶所發生之遭多氯聯苯(PCBs)污染之米糠油事件,其造成毒害(皮膚病症、神經智能發展障礙、畸型高發率等)之原因亦與PCBs中所含之PCDFs有關。
  3. 肝毒性:肝臟是動物體內對戴奧辛/呋喃(PCDD/Fs)最為敏感的器官之一。在義大利Seveso意外事件發生後,暴露於戴奧辛/呋喃(PCDD/Fs)的小孩有肝臟腫大現象。
  4. 垂直傳染:戴奧辛/呋喃(PCDD/Fs)也可經由母體胎盤到達胎兒,進而使得孕婦發生流產或畸胎。

該怎麼知道「它」有多毒?

  所含戴奧辛毒性可以用毒性當量來表示一般表示戴奧辛/呋喃(PCDD/Fs)的毒性時經常引用毒性當量(Toxicity Equivalency Quantity, TEQ)的觀念。毒性大小通常以毒性當量因子(Toxicity Equivalency Factor, TEF)來表示,即將每一種2,3,7,8-戴奧辛/呋喃(PCDD/Fs)毒性與2,3,7,8-TCDD相比,得到之比值即為TEF。表1所列分別為International TEF(I-TEF)及WHO所建議之戴奧辛/呋喃(PCDD/Fs)毒性當量因子。在分析測定個別的2,3,7,8-戴奧辛/呋喃(PCDD/Fs)濃度後與TEF相乘,樣品的毒性大小即為樣品中所有TEQs之總和。

To Top